99%的人都忽略!捐款前必查的「文號」,企業更要注意
- 真食律師王婷(Felicia Wang)

 - 10月14日
 - 讀畢需時 3 分鐘
 

地震、颱風或突發災害後,臉書、Line 群組常會出現各種「捐款帳號」貼文。大家都是出於愛心,但是否想過—這些募款活動都「合法」嗎?
很多人以為:「只要是公益助人,不用想太多。」
但事實是:台灣法律對「公益勸募」有明確規範,不是誰都能發起募款。
捐款前,記得先看一眼「勸募許可文號」,這就像是活動的「合法身份證」。
🔎一、什麼是「勸募許可文號」?
這是主管機關核發的一組號碼,代表三件重要的事:
主體合法:只有公立學校、行政法人、公益性社團法人、財團法人等,才可以發起公益勸募。
事前審核:募款活動需要在開始前至少 21 天,將理事會決議、收支計畫等文件送交主管機關審查通過才行。
專款專用:募得的款項只能依照核准的計畫使用,不能移作他用。
簡單來說,看到文號 = 政府已經幫忙做了初步的把關。
⚠️二、沒查許可文號的風險
很多人會混淆「公益勸募」與「私益募款」:
公益勸募:為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利益(如災區居民、流浪動物救援),這類活動必須有勸募許可文號。
私益募款:為了幫助特定個人或家庭(如為某位朋友發起醫療費募款),這類活動通常不受公益勸募條例規範,但若捏造事實,則可能涉及刑法詐欺罪。
未經許可進行公益勸募,將面臨新臺幣 4 萬至 20 萬元的罰鍰,並會被命令退回捐款。
若濫用善款,除了違反行政規範,還可能涉及刑法責任。
✔️三、捐款人自保:兩個步驟就夠
先看「文號」:合法的勸募活動,一定會清楚揭示「勸募許可文號+勸募期間」。如果沒看到,請務必多問一句:「這次活動的勸募許可文號是?」。
善用政府系統:到衛生福利部的「公益勸募管理系統」網站進行查詢。可以用文號或團體名稱,確認該團體是否合法、勸募活動是否在有效期間內,甚至還能看到過去的收支報告。
🏬 四、企業參與公益的合規途徑
許多企業希望善盡社會責任,但請注意,公司是營利法人,依法不能直接對外進行公開的公益勸募。根據《公益勸募條例》第5條,勸募主體僅限於公立學校、行政法人、公益性社團法人及財團法人。
然而,公司仍可透過以下三種合法且有效的方式,將善心化為具體行動:
與合法的勸募團體合作: 公司可以尋找已立案的公益法人(社團或財團法人),由該團體作為勸募主體,公司則擔任協辦單位,提供平台、媒體曝光、人力或資金等資源。
擔任資訊平台或媒合方 (如群眾集資平台): 公司可以扮演「資訊揭露」或「愛心媒合」的角色,僅提供需要幫助者的資訊或導向合法勸募團體的連結,自身不經手或收取捐款。若公司經營的群眾集資平台,有專案宣稱集資金額將用於幫助「不特定多數人」,此性質即屬公益勸募。平台應負起審查責任,要求提案人具備合法的勸募團體資格,並提供有效的勸募許可文號。
設立專屬的公益法人
若公司計畫長期、主動地投入公益事業並自行發起勸募,最合規的方式就是依法成立一個公益性質的社團法人或財團法人。待法人經主管機關許可立案後,便能取得合法的勸募主體資格。
讓愛心走得更遠
捐款前查一個文號,不是多此一舉,而是確保我們的善意真的到達需要的人手中。
合法的勸募,不只是對捐款人的保障,也是對災區、對社會信任的守護。
如果你或身邊的人,想替災區發起勸募,請先確認:
是否具備合法主體資格?
是否在活動前送件申請?
是否有專戶與公開徵信計畫?
每一步,都能幫助善意走得更長遠、更堅定。
✮作者簡介:F&W法庭外見-真食律師王婷,「最感性的律師,最理性的朋友」。


